歷史學家說,他這個舉動,至少讓美國躲避了5年戰亂。
李的行為的確特立獨行,恐怕沒有一個人會說這是任性。整個美國都用最大的善意面對他,他被無罪赦免,脫下軍裝,當了大學校長,校門口立著他的雕像。
——這跟做自己和任性有什么關系啊?
我想說的是,任性和做自己的第一個區別,是發心。李將軍無論是參戰還是投降,都遵循一種古代騎士的原則,就是最大程度保護平民。他參軍不想證明自己是個進步人士,投降也沒有被自己的戰神稱號拖累。他所做的一切,都不需要證明給別人看。
你怎么知道和領導吵了幾句,拍桌子離開是做自己還是任性?
你怎么知道,頂著家里的反對,執意要去大城市試一試,是做自己還是任性?
任性的人的內在話語是——讓我證明給你看……你管不了我/看我有多酷。
做自己的人的內在話語是——我不介意你怎么看,我按照自己的內心原則生活。
做自己呼應的是內心的原則,而任性則是反應外界的以牙還牙。
所以區分做自己和任性的第一個區別是:
任性帶來越來越大的焦慮,而做自己帶來的是寧靜,因為雖然不完美,你已經做了最好的選擇。
融合與沖動
第二個方面來自心理學研究。
從2006年開始,AI 領域研究大量關于“直覺”和“沖動”的區別——什么時候你是“追隨我心”做自己,什么時候是“一怒之下”的任性?
從表面上看,直覺和沖動這兩種狀態都是突如其來,又不時反復冒出來;他們都無法用邏輯解釋,模模糊糊又不太清晰。他們都強烈的推動著行動。
但在腦掃描之下,二者的激發的腦區有顯著的區別——
沖動主要產生在邊緣系統,也就是你的情緒中樞,而且反應非常快,證明沖動基本上來自情緒。而直覺一般出現在連接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的額葉眼眶面皮質(OFC),大概在你的眉心之下,直覺產生在長期接觸這個事情之后的某一瞬間。
簡單來說,直覺是這樣一個東西,你看到事物的第一反應,往往是沖動(情緒),然后你冷靜下來會吸收大量的信息(理智),在情緒和理智充分融合之后,突然超越邏輯冒出來的東西,叫做直覺。
阿基米德那個關于皇冠的著名故事能夠說明這點——阿基米德日夜思考如何計算皇冠的體積,在洗澡的時候還不停止。突然間,關于比重的想法映入他的大腦。這就是直覺。
著名的苯分子結構的發明——化學家凱庫勒夢見一條咬住自己尾巴的蛇,然后寫出來苯的首尾相連的化學公式,這都是日夜思考后突然涌現直覺。
回到生活中來,面臨一個新事物,如果你本身沒有對于這個事情的深刻學習和體驗,沒有對于自己在這件事情里的來回痛苦的反復,你大部分的反應,都是任性而已。
從這個維度給出的關于是“做自己”還是“任性”的區分,似乎指向這個答案:做自己是一個人深度思考了理智,充分體驗了情緒,長期浸泡之后的選擇。而任性似乎是僅憑短期感受做出反應。
所以,關于是做自己還是任性的第二個檢驗標準,你可以試試看問自己這個問題:
“假如1周后,我認真思考和體驗了這個選擇,我還會這么選嗎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做自己的幾率就大很多啦。
你HOLD得住你的選擇嗎?
第三個故事是我自己的人生體驗。
9年前,我面臨一個選擇——那時自己的老東家剛上市,我手里有一定的期權股票,在公司里有不錯的基礎和人脈,是個不錯的發展架勢。
可我卻想要離開英語講臺,創辦新精英,做生涯的培訓和咨詢。我想:講授“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”,遠遠比“學好習”重要。
當然啦,父母、同事、朋友……他們都來勸我:“太任性了,即使不喜歡,也要先走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才走啊。”
糾結了2天,最后還是走了,走上這段酸甜苦辣的路,今天,生涯界有了更好的樣子。
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的確不是個好時機,等一等其實是更好的退出方式——我應該在原來公司做一段時間管理者,接受系統的培訓;應該攏獲更多的人脈資源;應該拿到更多的錢,這樣生活也許會更好些……
但是我,一,點,都,不,后,悔。
因為所有這些,我要到好幾年以后才懂,而當時的自己,就是那個水平吧。
人們總是經歷過一件事,學會了很多,明白了“覺得 ‘早知道那樣……就好了’ 然后開始后悔” 是個多么荒謬的想法——因為如果沒有這段經歷,你就不會知道那樣不好,如果你不知道那樣不好,你還是會那么選的啊……
人生是一所大學,你怎么能夠學到大四畢業,然后要求退學費呢?
所以我們說一切是最好的選擇,不是說那個是完美的選擇,而是說那已經是你當時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。
而接下來的這幾年,我快樂地承擔這個結果,沒有抱怨自己,也沒有求助家人,也沒有把氣撒給誰。自己選的方向,就重新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。
做自己和任性的最后一個區別,就是你是否能夠而且樂于擔當你自己的選擇——能獨立擔當的任性,就是做自己。
想起一個剛大學畢業,就非要和家里借錢去東南亞自助游,然后準備回來出旅游書成網紅,結果木有工作的朋友;
一個已經25了對我抱怨“我好想出國學習音樂,可是家里沒有錢不支持”的朋友;
……
——你HOLD不住你的選擇,那就是任性。
關于“做自己”的結論
所以下面是三個關于“做自己”的結論
1. 別管別人——別人永遠覺得你任性
其實,從無論你怎么解釋,別人總會把那些特立獨行的人和事情,叫做“任性”。等你成了,他們就說這是“做自己”——所以,別理別人怎么說。判斷做自己還是任性,其實是你自己的功課。
2. 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,能幫你想明白這事
你是想證明給別人看,還是真的遵從自己的原則?(意圖)
你是一時激動,還是經過至少一周的思考和體驗才做的決定?(信息)
假如做砸了,你是無怨無悔,還是想起來就后悔?你HOLD的住最壞結果嗎?(能力)
3. 說真的,大部分都是任性——以大部分人的沖動程度,遠遠沒有到開始做自己的水平
大部分的人,在重新檢討完自己的意圖、信息和能力之后,都會發現這只是任性。
成長為自己的樣子之所以難,是因為“自己”本身在不斷的發展:
一件事到底是欲望,還是追求?你也許只有獲得或失去了才知道;
一個目標到底是太高,還是太舒適?你也只有反復體驗、不斷咀嚼才分得清。
就在這種來回糾結和困惑的過程中,人開始越來越理解自己,接納自己和喜歡自己;基于自己的天賦和原則,以獨立的個體的身份真正開始生活,成長為自己的樣子。
關于這個,有一個英文詞特傳神——“stretch”伸展,意思就是“以天賦為中心,向外不斷伸展”。
做自己是件挺難的事,但是每個人都說,這是一件值得的事。
以上素材源于網絡,子謙心理咨詢為您精心推薦
下一條: 疾病專找免疫力差的人,學會6招激活它
Related recommendations
相關推薦